香港导演在内地发展现状分析 香港明星演绎内地故事成新“标配”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导演 编辑:baoling 时间:2017-04-07 17:00:51

饶曙光也认为,内地、香港地区电影具有各自的优势,有各自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可以形成良性互补、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要共同建构一个健康、开放、高效的电影产业机制,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

《非凡任务》剧照

提到香港导演在内地市场,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北上合拍有困惑,留守本土有压力”的阶段。其实在大举“北上”的14年里,很多香港电影导演适应了内地观众的口味,很多香港制片公司也熟悉了内地市场的玩法,周星驰、徐克、陈可辛、吴宇森、王家卫、叶伟信、杜琪峰、许鞍华、郑保瑞等等,香港导演在业内的普及甚至让人会自动忽略其地域属性。

在香港电影人原先擅长的五大类型电影中,除了“鬼片”之外,武侠片、动作片、港式喜剧、警匪片在2016年都有新作和大家见面,而且之前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表现让主旋律影片也加入了香港导演的“技能包”。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立项影片数量高达54部,占全部合拍片的60%以上。其中,《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北京遇上西雅图2》、《叶问3》四部位居2016年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前十,不仅如此,2016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名中有八部出自香港导演之手。

在不久前结束的香港影视展上,众多华语电影利用这个机会发布物料、展开宣传,其中大部分都带着浓浓的港式特色,其中《澳门风云4》、《叶问4》、《英雄本色4》等一些经典项目的重磅发布不仅体现了香港电影人风格的转变,也显示出两地电影人不断融合的新趋势。

为内地市场贡献才华,给香港电影延续香火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整个协议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便利化等多个方面。

关于电影方面,详细规定了港产华语片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且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其中还详细规定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港方主创人员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对故事发生地无限制,但故事情节或主要人物应与内地有关。

正是这一纸协定,打开了香港导演“北上”的大门。

导演林超贤

在经历了水土不服的蛰伏期后,很多香港导演开始找到了进军内地的正确打开方式,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导演林超贤就是其中一位。在“北上”之初,出于规避审查的风险,很多香港导演开始拍摄风险相对较低的武侠片、喜剧片等。

这让林超贤很挠头,“我真的只会拍警匪片,那种喜剧和武侠,我觉得自己搞不定。”虽然在 2008 年和 2010 年连续创作出了《证人》和《线人》,但仅仅收获了1700万和5200多万票房,其低迷的市场表现让林超贤觉得自己需要转变一下。

“我在等待拍内地警匪片的机会,同时开始拍摄运动题材。”2013年的《激战》和2014年的《破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警匪片的机会还是在2016年让他等到了,博纳影业筹备三年的《湄公河行动》改编自中国军人第一次境外执法的真实事件。

谈及这个项目,林超贤坦言:“没有想到在中国本身的一个警匪片,能够有这样的空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幸福来得如此突然也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老实说,我很独立。我是个香港导演,我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找一个香港商业片导演来拍?博纳找的我,博纳去和公安部沟通,而我只是一个拍电影的,我尊重事实、尊重主题,这就足够了,我觉得他们同意让我来拍,就意味着他们也知道,出来的就不是一部‘主旋律’。”

该片最终 11.84 亿的票房和不错的口碑让林超贤找到了感觉,《湄公河行动》用商业片的面貌再现主旋律大案受到观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因为有公安部的全力支持,让林超贤拿到了第一手的绝密资料,为创作提供了上佳素材。

目前博纳影业的下一个项目《刀峰·红海行动》已经投入拍摄,该项目将继续与军方合作,讲述特种部队海外撤侨五人小组解救人质的惊险历程,在呈现警匪片快节奏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和海权思想,电影预计2017 年下半年上映。

导演郑保瑞

和林超贤的饱经坎坷不同,郑保瑞的内地之路看起来一帆风顺,凭借《大闹天宫》、《杀破狼2》、《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3部影片就已经拿到近30亿票房,但在他自己看来,“西游”系列只不过是一系列应差阳错的尝试。

早年间的《军鸡》、《狗咬狗》、《意外》等作品中犯罪片凌厉风格下的人性思考是他的标签,这一些似乎与“西游”格格不入。“其实对于《西游记》,香港有一群人非常喜欢,他们可能对于故事没那么熟悉,但是人物形象是非常熟悉。相对于原作品,可能《大话西游》让大家印象更深。”

第一部《大闹天宫》其实是郑保瑞想要拓宽戏路的一个选择,“当时我知道自己的风格比较激进、比较暴力,在内地拍片要延续自己原来的一些风格比较困难,所以就想要转型。《大闹天宫》不是我选的,我是被找来的,我也知道不是自己擅长熟悉的题材,但可能恰恰是因为这样,我才会选择接拍吧。其实刚找我的时候我也是蛮犹豫的,跟你们的反应一样,觉得跟我自己一贯的戏路也不太符合。”

《大闹天宫》上映之后,网上的负面评价也一度让郑保瑞很挠头,“现在看第一部出来后的评论,我觉得大部分是对的,但当时还是会很难过”。

他表示拍《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修正和弥补《大闹天宫》中存在的遗憾,“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当第一次完成度不是很高的时候,居然片方还愿意给我第二次机会。很多导演第一次搞砸了,第二部就根本不会再找他了,我觉得能修正的我都修正了,当然观众买不买账是另外的事情。”

谈及“北上”的原因,郑保瑞坦言是机会和市场,“内地当然是香港导演来寻找机会的地方,因为整个中国电影的核心创作力量都在北京。在香港根本不可能实现《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这个量级的电影。赚钱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要生活,还有就是想在内地这边实践看看市场到底有多大的容量。”

在他看来,内地电影人才的新生力量比香港多,但比较速成,“内地现在很多年轻电影人,不在片场摸爬滚打,而是通过拉片子,看很多电影,一个一个镜头去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底子不够踏实,有时候不是上了多少大师班就能拍成电影,在香港我们是从在片场搬道具开始一步步上来,内地确实很不一样,机会多了,少了跟师父的步骤,一来就自己做,能不能把控,靠的是每个人自己的修行。”

郑保瑞不是科班出身,和吴宇森类似,他是在剧组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

最早在港台剧集《家在香港》中做场务,其后进入电影圈,跟在各种风格导演手下打杂,最初在王晶制作的《官人我要》和《赤裸凌迟》里做副导演,1995 年跟随林岭东担任《大冒险家》副导演,其后跟叶伟信拍《爆裂刑警》,在其多部电影中担任副导演,一直到1999 年,才筹到近9万元拍了《第 100 日》,开始“单飞”走上导演之路。

也许是这段经历的缘故,在郑保瑞心里“香港导演”的标签还是很重要,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香港电影香火不能断”,“纵使我在内地做了一点点成绩,可我是从香港电影而来,所以肯定会在香港继续工作,不想那边的香火断。

有些人会说我们会是最后一代纯港片的导演,那我们都‘北上’了,还是希望香港的电影香火能继续延续下去,哪怕市场小一点,虽然不断有经历一些低潮,但香港电影还是很难死。两个市场都不会放弃的。”

在接下来,郑保瑞还有《杀破狼3》和《西游记·女儿国》两部电影要上映,虽然都是系列作品但风格迥异,《杀破狼》系列前作在香港拍摄,片中充斥着郑保瑞之前风格的印记。

而且作为银河映像杜琪峰最被看好的接班人之一,郑保瑞也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回到当年给《铁三角》当副导演时的学徒状态,回到银河印象的创作温床上,找到提拔他的老师杜琪峰,“拍一部小片,写一份考卷,让老师好好骂一骂。”

内地故事和香港人才成为新“标配”

谈到香港电影就不能不提博纳影业,过去和香港电影人的紧密连接已经成为了博纳的标签,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就笑言:“大家都说我是个拍港片的”。

在博纳的片单计划上叶伟信的《贪狼》,林超贤的《刀峰·红海行动》,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郑保瑞的《杀破狼3》,麦兆辉、庄文强的《无双》,尔冬升的《窃听风云4》,刘伟强的《建军大业》和《武林怪兽》,王晶的《追龙》等等,内地题材加上香港导演已经成为了博纳影业投资内地电影的标配。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

也许正是因为当年《天脉传奇》的内地发行让博纳一炮打响,自此打下了博纳和香港电影人深厚的感情基础。

2009年,许鞍华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第28届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她的获奖感言打动了于冬,“《天水围的日与夜》没钱拍,最后还是王晶给她拉了100万投资,我听完她的获奖感言就在想,如果给她五百万拍,是不是可以拍得更多一点、更大一点。”

于是于冬找来了刘德华,最早让他来当监制,后来又说服他降低片酬来主演,“我跟华仔说,你来主演,片酬就不要那么高了,片酬折一部分当股份,而且最后的制作阶段,我跟华仔商量,不给许鞍华在制作上设上限了,随她拍吧,拍多少都行,她不会用飞车、也不会给你打斗戏、动作戏,再拍也拍不了多少钱。我觉得应该支持她拍完。”

《桃姐》这个项目让博纳赚得盆满钵满,不到 1000万的投资带来了7000多万票房,更重要的收益还在票房之外,全球三十余个电影节和电影展的相关奖项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前九的惊喜加深了博纳影业在业内的影响力,也提振了于冬对香港电影人的信心。

于冬认为,相对于内地而言,香港电影有一个优势和一个劣势,优势是他们的人才优势,《湄公河行动》让很多人见识到了博纳利用香港导演掌镜和商业片模式包装主旋律题材的套路,其实这已经不是这个套路第一次起作用了,早在2014年,博纳影业就和香港导演徐克联手重新打造了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豪取8.8亿票房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社会影响。

他的依据是香港导演的创作经验较内地导演丰富,“内地的导演比如冯小刚,到现在也仅仅只拍了十几部电影,但是在香港同年龄段的导演中,很多都已经拍了一两百部电影了,所以他们对于商业片的模式已经烂熟于心。”

但在于冬看来,香港电影的劣势是格局太小,“没有融入到内地波澜壮阔的市场当中”,他拿林超贤举例:“之前林超贤拍《证人》、《线人》,影片质量都还不错,但是格局太小,讲述的都是香港的黑帮故事,内地观众没有共鸣,所以市场反响并不好,我觉得香港电影的未来需要脱离开香港的雾与夜,跟内地市场结合起来。”

而内地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也让内地的人才显得供不应求,再加上有些内地导演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导致香港导演成为了博纳的最佳选择,“之前《湄公河行动》曾经考虑过张杨导演,但是他跟我说他有一个西藏的艺术片已经筹备了很多年,他有他的追求我也不好勉强,然后尔冬升等一些香港导演又抽不出时间,所以我就赶紧把林超贤抢下来。”

《建军大业》将于2017年内为建军节献礼

目前博纳影业还有《红海行动》和《建军大业》两部由香港导演操刀的主旋律影片正在推进。于冬对这两个项目充满信心。

据他介绍,林超贤导演的《红海行动》是新中国首次拍摄海军相关题材电影,影片根据2015年3月也门撤侨行动改编,将作为建军90周年以及党的十九大献礼重点影片,“这个项目投资很大,具体金额虽然不能透露,但是我可以说即使是在好莱坞也称得上是A级预算,而且这还是不计入海军支持的预算。”

对于刘伟强执导的《建军大业》于冬则表示,绝对会让大家眼前一亮,“最早找刘伟强的时候,他跟我说他不懂这个,拍不了,我就给他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我说这不就是香港的黑帮故事么?他听完说那可以来。”

于冬不仅找来了“除了吴亦凡之外所有的小鲜肉”,还请到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作为影片监制,为的就是希望能够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发展到了现在,不仅是博纳影业,其他公司也开始采用这个模式,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档期,《非凡任务》就是庄文强编剧,麦兆辉、潘耀明导演的主旋律题材影片,星皓影业的《西游记》系列也已经成为内地香港合作的新典范。

而同样拍摄过内地题材故事《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影片的陈可辛,则正在筹备新片《李娜》;陈嘉上执导的历史题材主流影片《荡寇风云》也将于5 月份上映。

成为内地电影体系的有效补充

内地公司南下挖掘人才的同时,香港的制片公司也在北上寻求合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江志强的安乐影业,其出品的《寒战》系列、《风暴》、《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滚蛋吧!肿瘤君》、《捉妖记》等项目看一圈下来,可能是业内失手率最低的电影公司。

除此之外,还包括出品过《决战食神》、《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英皇电影,周星驰旗下的星辉电影等等。

和内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所不同,香港的电影公司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格局,基本上就星辉、寰亚、银都、太阳娱乐、寰宇、邵氏、中国星、安乐、英皇等几家公司主导市场。

寰亚电影执行副总裁朱任之就表示,香港电影业并没有像内地这样疯狂的资本涌入,所以市场格局受到的冲击也明显小很多,“香港电影行业并无太大变化,电影公司之间没有大淘汰,就那么七八家公司主导市场,除了寰亚,安乐、英皇等公司都做得很不错。”

但香港电影业已经感受到了内地电影市场的疯狂并开始受其影响,之前香港制作的电影通常是低成本,也仅仅看中的是香港本地票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开始考虑和内地公司进行合资或合作。

“过去基本是独资拍电影,但现在内地公司的资金、兴趣比以前更强烈,香港电影公司和内地公司很多时候是合作、合资。”朱任之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香港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年香港电影公司做发行,都有商量的,比如下个月你发什么片,那我就不发。但后来这种氛围被内地公司打破了,内地公司要抢夺好档期,竞争变得非常激烈。”

几年内地不少公司花钱买到了很多IP,目前有些合同时间已经快要到期,项目需要取得进展,但是相关制作IP的能力不够,这种情况下香港影视公司就显得比较吃香。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影片质量上 “跟上节奏”, 香港制片公司也开始挖掘自身所具有的 IP,《志明与春娇》 系列就是寰亚手中香港和内地都认同的一个 IP。

“制片管理方面香港公司比较有经验,是工业化流程的操作。一些香港导演也比较抢手,因为他们不仅能拍电影,还能做电影监制。”

由于内地市场大而专业人才相对缺乏,香港电影工业训练出来的从业人员可能会成为内地电影体系的有效补充,“他们可以帮助内地电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完善内地电影工业化体系。”

香港公司不仅在投资上有了明显增加,发行也开始借助内地团队,“早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公司在内地基本没有发行团队,后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发行队伍,采取与内地公司联合发行或单独外包给内地发行公司的模式,”朱任之如是说。

融合战略、整合人才,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2016年底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超过4万块银幕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就曾表示, 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足以支撑一个产业链完整的华语电影工业体系、 华语电影产业体系。“继续做大做强以大陆为主体, 覆盖香港、 台湾、 澳门以及其它地区的华语电影市场, 是华语电影自身发展的关键。”

在他看来, 香港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多元性,具体体现在电影文化、 电影机制、 电影运作模式、电影形态、 电影类型等多个方面,“香港电影人不仅在国际接轨、 创作自由、 软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 而且在制作模式、 叙事手法和美学技巧等方面都更与市场和观众接轨。”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吴曼芳也认为, 内地与香港电影市场密不可分,“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合拍项目在不断磨合和探索中稳步前进, 在数量、 质量和商业层面都取得耀眼的成绩。”

她还表示, 近年来内地影院建设如火如荼, 其中不乏港资背景的影院管理公司。它们凭借专业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观影体验,吸引了大量观众, 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在学术层面, 内地与香港在电影方面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和内地在电影人才培养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最近几十年来, 内地电影人才培养走的是学院派道路, 香港更多是师徒的方式, 每年很多内地电影学院的艺术生选择到香港继续深造, 也有许多香港学生到内地学习电影制作和拍摄。”

她同时表示, 香港电影指出人可以利用其优势弥补内地电影市场的相关缺陷,“从目前内地的状况来看, 将电影从事业转换到产业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建立电影工业化体系, 其中金融、 法律等方面的跨界人才较为缺乏, 而香港电影制作人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在未来两地合作过程中, 把内地和香港电影人才优势发挥出来, 对整个华语电影都是促进。”

饶曙光也认为,内地、香港地区电影具有各自的优势,有各自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可以形成良性互补、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要共同建构一个健康、开放、高效的电影产业机制,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

“内地电影、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一方面可以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则实施更高基础上的融合战略,将两岸三地的人才、 资源更有效地予以整合,在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文化圈背景之下建构华语电影生产新模式并且形成更有包容性的华语电影,最终形成一个无论在地理位置或历史文化方面都更接近、也更具有竞争力的电影市场,最终创造出一种立足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大华语电影、新华语电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