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受专访 讲述小成本制作大电影

栏目:影视综艺 关键词:少年巴比伦 编辑:baoling 时间:2017-01-15 16:59:28

新导演的创作之路相当艰辛,尤其是《少年巴比伦》这样一个不那么市场味的项目。电影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相国强一度陷入各路意见里。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剧组每隔几个月就会重新看剪过的版本,再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调整。那个时候仿佛任何一个评价都能左右这部电影,偏偏自己够不到方向盘。

由路内小说《少年巴比伦》改编的同名电影豆瓣信息显示,2015年这部电影在上海电影节曾经公映,当年获得了亚新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的影片,以及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东京电影节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而到了1月13日,这部电影终于全面公映,时间已经过去太久了。

导演相国强有一篇“写在《少年巴比伦》上映之前”的文章,里面是这么说:“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片,也是路内的第一部长篇,选择《少年巴比伦》,有些计较的成分。”

“钱很少,非常少”

2014年,一直在做摄影的相国强就有做一个电影的想法。当时关系要好的制片人刘小表示找项目、投资都由他来搞定,让相国强当导演。在找项目阶段,这种不确定性变成了麻烦:选材很多,拍什么呢?

当时有很多题材放在面前,相国强感兴趣的如下:关于文革的、关于二胎政策的。他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去做那些大灯照在演员脸上分不清喜怒哀乐的爆米花电影,不如做哪怕不那么迎合市场的能够记录时代的片子。导演想法很丰满,但制片人非常清醒:不行,这些题材过不了审。

选到《少年巴比伦》的时候,俩人达成一致,这个没问题。就是一个青春片,题材很安全,肯定能过审。作为小说来说,它足够好看,很有改编电影的故事点。就是这样两个不像“原因”的原因让相国强选了《少年巴比伦》。

新导演的创作之路相当艰辛,尤其是《少年巴比伦》这样一个不那么市场味的项目。电影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相国强一度陷入各路意见里。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剧组每隔几个月就会重新看剪过的版本,再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调整。那个时候仿佛任何一个评价都能左右这部电影,偏偏自己够不到方向盘。

投资方眼中的“不那么市场味”,就意味着能拿到的钱非常有限。都知道《少巴》真的是一个没什么钱的项目,“钱很少,非常少”。这既是这个项目的真实状况,也是导演内心的感叹:沾上“文艺”二字的电影都和钱无缘。

电影后期制作的时候,钱已经少到找不到什么靠谱的制作公司了。一方面,能让相国强放心的公司价格都降不下来,另一方面,电影仅有的那点钱也不放心交给谁去做。拍都拍出来了,能怎么办?自己做。电影的后期几乎是相国强自己带人完成的。比如片中牛魔王上天的一个“特效镜头”,他耿直调侃道:“那特效看着是不特假特五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就我们三四个人完成的。”

从拍摄到后期,一直苦于没钱的相国强,在2015年上海电影节之后看到了曙光。选片人看完电影觉得是个惊喜,送去亚新奖了。这个事情算是个转机。于电影算是获得了一种专业认可,入围一些重要的电影节,算是给投资方一个交代了。于他个人而言,机会增多了,信任他的人也多了。

“选到董子健是幸运,李梦很合适”

找到合适的演员,大概是仅次于找钱的第二大难事。片中的两位主演董子健和李梦的表演都得到了导演相国强的认可,他认为他们很好的诠释了工厂里路小路和白蓝的状态。

选角初期,相国强没少头疼。路小路是怎样的人呢?原作者路内笔下的他是痞子,是怂人,是宁愿浑着跟自己死磕,也不愿去深究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人。路小路不是帅哥,更不是男神,他是每个热血少年的青春,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脸。

寻找路小路的过程中,相国强和制片想到过很多人,黄轩、井柏然、郑恺等等都在考虑中。其中黄轩是观众熟知的“文艺片专业户”,但问题是,当时的黄轩与原着中21岁的路小路年龄有点不符,怕他没有那种痞坏的少年感。而郑恺、井柏然和黄轩的共同点就是:太帅。

“不是说董子健不帅啊!他最符合人物设定而已!”

而那个“直到某天,路小路遇见了一个叫白蓝的厂医,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改变”的文艺厂花白蓝,是整个电影的灵魂,这个角色的人选相国强一直很慎重。什么样的脸会让观众有“不愧为厂花”的认可,还会有“理解路小路” 的同理心呢?直到有天其他电影的制片人推荐了李梦,相国强和制片方才敲下来,就是她了。

“没想过找一个有票房号召力的当红小花吗?”

“想了想还是算了,这个角色形象很难拿,比如找个赵丽颖就完全不合适。但是为了票房找个李冰冰和董子健也不搭啊,合适最重要。关键应该也找不来李冰冰……”

白蓝的造型,有飘逸的文艺风白长裙,有性感的紧身毛衣,有诱惑的牛仔齐臀短裙,也有性感撩人的红色丝质睡衣和露趾脱鞋。每一个造型,都能被李梦诠释到位,都如小说里一样让人荡漾,也落实了路小路认为白蓝给了他全部的青春的认可:我无人可爱,只有爱你。

“取景地很安全,就是有点脏”

小说里路小路所在的戴城糖精厂,取景在青岛郊区的一个碱厂,五十年代的产物。制片方推荐了这个碱厂之后,相国强去验收,比较满意: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涵盖了。而这个碱厂旁边,有个大型钢铁厂,更恢弘,更符合作品,但是很遗憾,不给拍。

“拍戏也看缘分,那就这个碱厂吧。”导演表示,“就是煤堆有点脏,一天下来,面目全非。摄影师把脚给扎穿了,打着绷带拍了一个月。这是整个电影下来遇到最大的安全问题了”。

工厂里有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把工厂拍出时代感,是相国强的目标。就如迷影精神奖给电影的颁奖词一样“影片关注了大工厂时代的爱情故事,交织了激情和失落”。相国强也说过,自己在创作过程思考的几个标签,其中就有“大工厂时代”。

同类题材中,《钢的琴》也在拍工厂,那种是颓废的,像工厂破败了,倒闭了,荒废了的一种即视感。而《少年巴比伦》这个工厂仿佛还在生产,还有新的变化。

“拍电影是一种积累”

原作者路内曾经在采访中表示,电影是导演的电影,和书已经没多大关系。拍摄初期,相国强和路内分歧很大。路内给出了自己写的剧本,导演和制片不太敢接受这个剧本,他们认为改编电影,还是要以小说为主,但是他们理解路内。虽然这样,但是影片的后半段还是用了路内的剧本,导演打趣道:“那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比他更坚持按照原着来做”。

摄影出身的相国强,在电影的画面上也展现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剧组资金紧张,很难保证充分的打光布灯预算,外部光线很难控制,都是挑光好的时候拍。相国强自己也没想到,工厂的质感反而在这种天然的光线下拍出来了。

但是电影整体上的松散非常明显。导演将其解释为散文化和诗意。其中路小路和白蓝的爱情线,是整个电影的骨骼。爱情对路小路来讲,是他人生中抽象的、能够引领他往前走的东西。而工厂又是路小路赖以生存的基石,“切掉了任何一块都不行。”导演非常坚定。当时看粗剪的时候有人劝相国强工厂的戏压少一点。

但是他觉得压少的话,这个电影的特色也没了。感情呢,对路小路来讲,是那个年代或者年轻人都会奢望但是又得不到的东西。所以,当路小路起初求而不得的反应,也是片子的看点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头条推荐
最新资讯